很多考新G的版友可能会觉得,考试的形式改变了,题目也换了,从前的经验还能够作为参考吗?面对新出现的要求,是一成不变地思考还是需要换一种新的模式呢?对于新出现的陌生题型,我们的破题之路在哪里?等等,种种对于陌生考试的忧虑和不解。
GRE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版友的一块心病。作为非native speaker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来就是有限的,现在却还要在写出文章的基础上加入严密而完整的逻辑思考无形中增加了考试难度。在漫长的学业生涯中,我们的英语作文从来都是200字之类over的,现在突然一下子动辄400字,500字地写,真的是让我们无所适从,这多出来的300多字我们写什么呀?大家看到这里都会觉得这个考试真是折磨人,更BT的在后面,还要在这基础上加上时间限制——30min for all。30min要写出4、500字并且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老G时代,Issue 有45min,Argument有 30min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全文的三分之二。现在时间下降到了30min,平白少了15min的写作时间呀,任谁都会觉得头大。
有很多版友在纠结,新GRE时代,前人的财富贬值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just kidding)。"The analytical writing assesses your critical thing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It assesses your ability of articulate and support complex ideas, contruct and evaluate arguments, and sustain a focused and coherent discussion. It does not assess special content knowledge." 这段Analytical Writing的卷首语表明GRE作文的核心思想依旧没有改变。
再看评分标准:
1、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prompt
2、consider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issue or argument
3、effectively organize and develop your ideas
4、support your position with relevant examples
5、control the elements of written English
除了红色新增项其余要求与从前无二。而对于新增instruction的定位,ETS也明确表示起作用是“提示”,而不是“限制”。这些instruction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给部分考生增加了难度——模版不再是“万精油”。在旧GRE一套模版走天下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笼统背诵范文和例子对于新G将毫无作用,因为针对不同的instruction考生必须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写作。
下面引用一个instruction来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u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这是其中一个目的比较清晰的instruction吧,要求考生不可以非常单一地赞同或者反对文章观点,而需要去在写作中充分考虑“idea”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如果这时还是“一竿子打到底”,结果可想而知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学生大多不适应GRE的平衡观点模式,认为平衡观点就是认为正反面都有理。这是错误的认识,试想下,如果都有理了,那还要我们来论述什么呢?所以,很多自认为语言,结构都很到位考生,最后依旧落得个3分结局。辩证思维并不等于两边讨好,而是更为理性地去看待问题。在此我认为,对于文章命题首先我们还是要有清醒认识,确立正确的一方来切入题目,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相对于所谓“平衡观点”要更加具有倾向性和目标性,主题也更加紧密,思维连贯。与此同时,“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通过对命题的反向思考来完善。这样,即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能让读者清楚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又能够体现自己在写作时的通盘考虑,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下文对于artist和critic谁带给了社会永恒的价值,支持artist,这就给后文的论述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我接下来的论证是要紧紧围绕artist如何带给社会用很价值来展开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都存在很高的价值,并且很多都是传世经典,而这些作品正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这是其一;第二点,关于永恒价值的定论,题目中并没有言明只是讨论艺术品的价值吧?但是因为牵扯到artist和critic大家都自然而然的会去往这方面思考。artist在古代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群体,很多艺术家并不为宗教伦理所禁锢,相反他们相比时代的很多人都要有思想,文艺复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一冲冲击封建,向往自由的伟大运动正是由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艺术家们推动的。这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并且比之实体作品更是物价的。接下来,也不能忽略了critic的作用,毕竟他也是题目的另一位主角。对于critic的作用我们同样应该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他们在带领大众认识艺术,对这些艺术家的评价等都是不可磨灭的,正式因为有了这些critic很多深涩难懂的艺术作品才能易于为民众所知,民众也能够通过critic的介绍,深刻认识到一些从未被注意过的价值。当然,因为我们是支持artist的,所以也要指出,没有artist,上述的一切可能就不会发生,critic也就不会存在,至少不会有这样那样的贡献,critic的贡献是依托于artist的,缺少了某些必要条件critic的作用也就不成立了。所以呢,真正带给社会永恒价值的是artist。
这样一来,不仅保持了文章的主论调,对aritis带来永恒价值的深刻阐述,不仅仅是物质,还有意识层面上的价值,同时也很理性地认识到critic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限制,这样就在形式上体现了complex and analytical thinking,而不需要像“平衡观点”那样两头兼顾,一个没把握好全盘皆输的下场。尤其对语言驾驭能力稍弱的童鞋来说,平衡观点往往都成了模棱两可,明明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却因为语言和思维上都不占优势而输的很惨。所以,我觉得对于语言能力不够的童鞋来说,不要去求什么辩证的深度,去为了平衡而平衡,这是很划不来的,ETS也没有说过,你给出了平衡观点它就会给你加分,就算有加分,平衡不来,也是加不上的。倒不如脚踏实地,不妨使自己的观点偏激一点,倒像一方反而能有更深的认识和见解,单就一点思考总是比两点要简单吧?
对于所谓“平衡观点”,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大因素则是statement中所围绕讨论的元素不存在对立关系,也就是要寻找题目中两个被认为对立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两者的糅合指出两者是共存的。
比如我考AW时抽到的题目,我觉得还算是个比较好写的“平衡题”:
It is the artist, not the critic, who gives society something of the lasting value.
题目中看似是要我们在artist和critic中间做出一个选择,究竟是谁带给了社会永恒价值的东西。按照一般策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一方,然后扬之长而揭对方之短,最后可以稍提错误一方的一些有点存在,或是继续对比二者优劣。该策略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也很符合要求,但就个人看来还是存在一定局限。artist和critic之间并非单单只是可以共生,很多时候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些艺术品所具有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外界影响而改变其固有价值的寻在,改变的只是世界对价值的看法和人自生的认识观念。artist创造出这些艺术品毋庸置疑,而让大部分人认识到这些艺术品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的却是critic。就比如梵高,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一文不值,难道能说那些都是垃圾吗?其身后的辉煌就是有力的证明。只是因为当时的价值观念使得人们还认识不到那些作品的深刻含义。artist就好比养马人,马儿养的再好一般人也很难识别其中的差别,或许最多也就是认为马儿跑得快还是跑得慢。千里宝马需要那些独具慧眼的伯乐才能脱颖而出,critic就好比艺术界的伯乐,让世人能够认识除了快与慢之外的深刻价值。如此考虑,不仅仅丰富了文章,更是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感觉,一下子便提升了文章的深度,也就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
平衡观点固然有其妙用,但也并非所有的题目都可通过平衡观点以蔽之。就比如旧G题库中的第一题:
"We can usually learn much more from people whose views we share than from people whose views contradict our own; disagreement can cause stress and inhibit learning."
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似乎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共生关系,而且经由天朝数千年文化熏陶,孔夫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论调,我们不自然地会觉得这题目应该持平衡观点,正反对我们都有帮助。这也是普遍性思维。确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正方反方都对我们有着很大帮助,但这道题目这样写真的没问题吗?我觉得不然。首先看题目,其实这道题目的解题分为两个部分,以分号为分割,前部分论述两者的comparison,后部分则指出原因。说到这里,我想不少童鞋应该也发现问题了。如果该题我们持平衡观点打算”捣糨糊“的话,无疑增加了后半部分的论证难度。其次,从题目字面上看,题目的观点是”我们能从赞同者处得到更多“,所以文章并没有否定我们可以从反对处得到收获,文章的主要通过”much more“进行一个程度的比较,究竟是agreement还是disagreement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些?如果此处我们再模棱两可,认为两者都有道理,岂不是中了陷阱,必偏无疑了?因为题目是程度上的比较,而非作用上的比较。
ETS可能也发现了大家存在审题方面的问题,在新G的题库中,这类题目以一种新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变化。这也就是新题库中Claim&Reason的前身,将两者进行了拆分,方便大家看清题目。所以ETS并没有出什么新的题目形式,而是将原有题目进行了一定的简化,方便大家操作。
以上即是新gre考试作文的剖析内容,大家在备考新gre考试作文时可以按照以上内容对改革后的作文进行重新认识,以便更好的应对。